【指导思想】
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深
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,贯彻2024年
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,贯彻省市区各级基础教育的相关要
求,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。秉持学校“润泽生命,教育无
痕”的核心价值理念,围绕教体局提出的“夯实教育基点 深
化品质提升 全力推动历下教育优质均衡再发展”的工作要求,
坚持五育并举,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,抓实教学常规管理,
完善管理机制,提升管理品质;加强教师教研队伍建设,深
化培养机制,提升专业品质,聚焦重点项目管理与研究,全
区整体推进,提升教研品质;以新课标理念的学习与实践为
引领,深化“爱学课堂”研究,提升教学品质,为促进学生核
心素养全面发展,为实现学校教育优质均衡再发展不懈努力。
【重点工作】
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,本学期教学工作聚焦项目提升,
着力五个推进,紧抓质量创特色。扎实推进新课程、新课标
实践研究;持续推进“双减”工作优化;创新推进数字化与
教学教研的深度融合;智慧推进全学段幼小、中小衔接研究;
特色推进提升教学教研品质。以实际行动,为学校高位优质
发展赓续奋楫新征程。
一、扎实推进基础工作研究。
1.强化常规管理,提升品质求实效。
强化学校教学常规管理的主体责任,定期进行自查自纠。加强组长队伍的建设,结合教研中心对教学干部的培训及以
往工作开展情况,对教研组长工作进行诊断,通过组长例会、
培训等形式进行指导,发挥组长在引领教学研究、提升教学
质量、加强教师培养和组内工作作风建设方面的积极作用。
2.聚焦新课标的精读细研。
在反复研读和课堂实践中推进课标精读。从开学前的第
一次级部集体教研开始,各教研组在集体学习时间每期一人
主讲,用一刻钟时间围绕一个关键词结合前期集中培训、主
题自学就课标研读谈体会感悟,并整理相关内容通过微信报
道的形式展示交流,切实形成浓郁的深学氛围,促进大家持
续思考。在常规听评课的实践过程中,促进教师深度思考,
推出学科领航教师,各学科专业发展形成合力。开学前,学
校道德与法治、数学、综合实践活动等多个学科教师参与区
开学初集体备课;4月初,围绕跨学科主题教育研究做教学
年会成果分享;结合校级公开课、各级研讨会及赛课,推出
一系列聚焦课标的“爱学课堂”教学教研课,并作为教师专
业发展和考核的必要内容,在实践中细琢课程提素养。
3.做好山东省基础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特色工作
2023年,学校《素养导向的小学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研究
与实践》立项山东省基础教育教学改革项目。学校在前期探
索经验的基础上,明晰育人目标,从学生实际学习需求出发,
结合已有的研究经验和研究成果,统筹各学科领域教师,探
究研发跨学科主题课程,在教学突破中着眼学生全面发展,
培养面向未来的学习者。以问题为导向;以项目为驱动;以
课程体系为任务;以多元评价为支撑推进基地教改。聚焦学习方法的创新:建构系统化思维;聚焦课程内容的创新:序
列化课程体系;聚焦教学方式的创新:项目驱动式教学;聚
焦评价方式的创新:形成多样态评价。做到协同共研、整合
开发、循序渐进、螺旋上升,形成一体化体系。加强跨学科
主题学习的理论研究、行动研究和成果提炼,形成精品资源
库和具有理论特性的实践研究成果,探索出可复制可推广的
区域典型经验。
二、持续推进“双减”工作优化。
“双减”的根本目标是减负增效提质,课堂教学是减负
的主渠道,教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。学校扎实推进“双
减”工作,在做深、做实、做特色上着力突破。
1.深化“爱学课堂”研究,重在强课提质。
“爱学课堂”研究在历下形成品牌,教师在实践探索中
“以学生的学为中心”的教学理念不断强化,关注学生的发
展,优化学习的全过程,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。学校将结合
前期研究,观课议课模式的研究,优化改进课堂教学的路径
和策略,构建体现“爱学课堂”不同的教学范式,利用现场
会成果推介、分享交流学习的过程,不断总结提炼“爱学课
堂”研究成果,打造教学品牌。
2.优化作业设计研究,切实减负增效。
学校根据区教研中心作业指导意见,加强优秀作业设计和作业布
置与批改的全过程管理。引导教师以学科、教研组为单位强化作业研
究,推行教学与作业设计一体化研究,切实做到教、学、评一致,提
高作业的有效性。作业设计与布置基于课程标准,关注学科核心素养,
充分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、隔日差异,促进学生学习品质的养成和学习能力的提高。积极探索“基础作业+弹性(特色)作
业”的书面作业,作业数量根据学生学习程度的不同进行分层;作业
难易根据学生知识掌握的不同进行分层。打造实践性、 体验性、探
究性的多元作业方式,切实发挥作业激发兴趣、培养习惯、巩固知识、
提升能力、促进发展的育人价值。教导处将继续规范常规月检制度,
每月制定重点检查的项目,特别是抓实集体备课、个人备课、课堂教
学、作业布置、批改、评价等关键环节,规范环节,细化内容。每月
25 日前组织检查、交流、评价,大学科教研时进行展评、反馈,牢
记”7个“凡是”,打造卓越教学团队。
3.强化考试命题研究,关注素养导向。
新课程标准将学业质量评价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进行明确
要求,体现课程目标、教学内容、教学实施、课程评价的
前后贯通,整体规划,体现教、学、评的一致性。以国家义
务教育质量监测为契机,进一步强化质量意识,树立教师正
确教学质量观,看基础谈发展,通过质量评价的数据分析,
指导教师科学精准的发现问题重点突破,不断提高教学质量。
以严谨的工作态度、科学的工作体系、扎实的工作作风促进
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。
4.重视视导促进各项工作发展。
随着区教学视导机制的完善,教研中心推出定向视导、
按需视导、专题视导、跟进视导等多种视导模式的工作指导,
学校将立足日常工作的扎实推进,在视导中形成特色经验,
做强品牌品质;聚焦问题疑难,解疑帮扶促提升。
三、创新推进数字化与教学教研的深度融合
学校依托济南市及历下区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、教师智慧研修平台和我校智慧校园应用系统,初步形成“融平台”
的概念及使用。
1.丰富教学资源建设。
探索“区域校园教育云平台”信息环境下,学校语、数、
英及其他学科融合应用的特色教学模式,开展基于学习终端
的个性化的教与学。借鉴学校已开展的 1:1:1 个性化学
习模式研究成果,在教学中全场景使用教学助手,借助信息
技术实现了前置性学习(自主学习单或自主报告单)、自主
学习、合作探究、评价反馈、目标达成等课堂环节的改革与
创新,把个性化教学落到实处,不断锤炼出独具学科特色的
创新型教学模式。逐步完善优秀作业设计资源;着力打造学
科优课资源;建设新课程理念下试题资源库。发挥平台共建
共享的作用,智慧赋能教学教研,实现“智慧教学评”。
2.用好智能研修平台。
用好国家智慧教育平台资源。以智能研修平台实验校为
基地,覆盖学科和区域。加强 智慧课堂的应用与研究,利
用研修平台,开展区域、校级在 线教研和智能精准教研。
借助精准教学系统,加快教学与数字应用技术的深度融合,
线上与线下有效融合,提高教学教 研的效率和质量。强教
学教研活动与资源平台的有效对接, 建构数据支撑下的教
与学创新模式。通过学生作业数据采集, 形成多维度、多
层次的分析报告,建立个性化学习手册,进 行分层教学和
分层作业,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积极参加各级线上大规模教研活动,使之成为教师间相互学习、相互交流、共同
提高的发展平台。
四、智慧推进全学段幼小、中小衔接研究;
学校认真落实济南市《实施基础教育全学段衔接“泉引桥”
工程的指导意见 (试行)》济教发〔2022〕9 号,发挥小幼衔接
和小初衔接教研共同体作用,贯通学段教研,遵循学生认知规律
和身心发展特点,拓展有效衔接的方式方法, 深入开展教研贯通、
课程贯通、课堂贯通的“三贯通”研究, 实现无缝衔接,促进学
生健康持续发展。
2022年至今学校在“润泽生命 教育无痕”核心教育理念指导
下实施 “无痕衔接”适应教育。从“环境适无痕”“课程润无
痕”“课堂泽无痕”“陪伴教无痕”和“评价育无痕” 五大方面
开展适应教育改革。为学生增设午休床、提供延时加餐,研发
“4+A”适应教育课程体系,设计半日主题活动课程,打造游戏化、
情景化、体验化的“乐学课堂”在人民日报、学习强国等多家媒
体报道、宣传。
本学期,学校将以教研为引领,重点围绕小初衔,对接省实
验初级中学以“泉引桥”工程为切入点推进“中小衔接” 系列课
程打造。紧紧围绕课程、课堂、教研,定期开展跨学段专题研讨
活动:一是着力打造学段衔接课程;二是开展跨学段同课异构、
异课同构、观评课活动;三是加强聚焦学段衔接中共性问题,积
极开展基于问题导向的主题教研,关注学习习惯、学习方法、知
识能力增长点的衔接研究,全面助力学生跨学段学习生活的衔接
过渡。让“无痕衔接”适应教育真 正帮助学生适应小初学习,将引桥教育教学全方位教研,共同推进,协同发展。缓坡度、搭引
桥,形成经验做法。
五、特色推进提升教学教研品质。
1. 深研“双贯通”
,做好思政课教学改革工作。
继续推进“双贯通”思政课教学改革,以课题为抓手,依托
省市区各级教研中心指导,参评系列主题活动。在宏大的时代、
鲜活的实践、生动的现实中将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更好地结
合起来,发挥好课堂协同的育人优势,推动思政课教学体系的改
革创新。
2. 深化阅读研究,升级“季荷书香校园”课程体系。
2023年学校评为山东省首届书香校园,图书馆评为首批星级
图书馆,基于前期硬件书香环境的建设和已有体系,新学期我们
将着力“季荷”书香校园课程体系的在升级。通过“一本书 一
个人一件事一种精神”开展读书项目化工程,为学生精心推荐书
籍,带领学生有效阅读,通过一本书,学习认识一个人,做好一
件事,学习一种精神,丰盈学生的文化底蕴。构建个性化自主学
习能力评价体系,促进家校进行有效指导,找准学生的“生 长
点”,通过读书助推学生的生长力,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“书香
校园”。
3. 提升健康意识,打造特色体育教学模式。
学校严格落实国家规定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刚性要求,聚焦
“教会、勤练、常赛”,推进“健康知识+基本体育技能+专项运
动技能”特色体育教学模式,在低、中、高年级开设 全员、全课程、全方位武术、游泳、定向越野课程,让每位 学生在校期
间掌握 3 项运动技能,在运动量达标的同时,坚持“健康第一”
思想,培养“终身体育”意识。
4. 求索“评价新方式”
,深入开展劳动教育。
每周一课时劳动教育课,是劳动教育重要着力点,学校 将紧跟
市区工作指导,抓住关键环节,灵活运用讲解说明、淬炼操作、项
目实践、反思交流、榜样激励等多种方式方法, 增强劳动教育效果。
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, 研究制定学生劳动素养评价
标准与评价指标,建立对劳动观 念、劳动能力、劳动精神、劳动习
惯和品质等劳动素养发展 状况的综合评定,发挥教育评价的激励作
用,引导学生在劳 动过程中激发劳动情感,深化对劳动价值的理解,
让以劳树 德、以劳增智、以劳强体、以劳育美、以劳创新有方向、
有 目标、有标准,挖掘劳动评价“新方式”。
5. 点亮“课程超市”
,提升课后服务品质。
学校依据《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工作规范》要求,打造亮点
“课程超市”,为学生提供有品质、有特色的多元发 展机会,有力增
强了课后服务的吸引力。
⑴建立“教育+专业”课程研发机制,定制优质课程。学校结合
现有场地、设施、师资等资源情况,对学校课后服务课程进行顶层规
划,确立了科技、运动、艺术、知识拓展等课程领域,以此为基础,
组织各学校骨干教师分领域组成课程设计团队,按照课程目录设计课
程框架、研发课程内容。⑵建立“校内外+线上线下”立体课程体系,搭建多维课程
超市。学校与省科技馆、博物馆合作,推出校内外课程超市,利
用 330 工程优质资源,推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课程模式,确保
超市课程内容的专业性。
⑶构建“动+静”模式,开展优质课后服务。学校还利用
不同时间差,推出 1-3 年级,4-6 年级周二、周四全员选课时
间,周一、周三、周五高水平课程时间,打造不同级别的超市课
程。因不同下午学生参与课程不同,形成“动+静” 模式。静态
模式,主要是组织当天未开课学生,定时、定点进行作业辅导、
阅读指导,由学校安排相应学科教师进行监护。动态模式,主要
是由当天开课课程教师团队,按照“一班一课表、一人一课程”
的原则,定时、定点、定人开班, 全员选课,跨年级、跨班级
“走班学习”。
6 加强队伍建设,专业发展团队共进。
教学的成败关键在于教师,我校教师个人素质高,发展意
识强,教育教研氛围好。加强教师队伍建设:让想做的年青教师
会做,让会做的骨干教师乐做,团队共进,推出不同学科不同级
别的专家型教师引领发展。
⑴梯度化推进专业学习。教师专业学习是每学期基础工作,
基于教师个人自主学习,本学期学校重点指导教师深研跨学科类
相关书籍。1-3 月份教师自读、交流分享阅读收获;4月初进行
教学年会主题论坛;4-6 月份,学校将围绕“跨学科项目化学习”
进行一个季度的主题学习活动,结合各级专业培训及理论学习机
会, 组织教师研讨实践,全面提升。⑵梯度化促进团队发展。①加强教研组长队伍建设。基于前
期工作,结合历下区对教学干部的培训,对教研组长进行培训,
更好发挥组长在引领教学研究、提升教学质量、加强教师培养和
组内工作作风建设方面的积极作用。②通过“青蓝工程”、充分
发挥各级名师、教学能手的带头作用,在团队共同发展中全面提
升教师专业水平。青蓝工程,师徒共进。学校历来重视青蓝工程,
选择市区教学能手给青年教师组团传帮带,在学科理念、教学方
法等方面共研、共进,提升新教师教学水平,提升骨干教师形成
自己的教研风格,每周一节互听课, 每周一次课标专题研学,
每学期一节青年教师展示课……青蓝工程,让师徒教学相长,共
赴未来。品牌教师,交流共进。充分发挥各级名师、教学能手引
领示范作用。每月骨干教师展示课,赛前团队打造负责人,“三
人行”教学经验分享……让骨干教师充分发挥示范引领辐射作用,
带动全体教师专业发展,追寻“双减”背景下教学发展的新样态,
推动学校教学质量节节高。③梯度化跟进各项评选。以各项教学
评优活动为抓手,促使学校教师更为专业、优质的发展。
新学期需要教师明确目标,清晰任务,接续奋斗。学校教学
处在省市区教研中心指导下也必将以满格的精神状态、持久的续
航能力,做好有温度的教育,以工作高位、高质、高速发展,为
历下教育争创全国一流中心城区建设贡献力量。在2024年再创佳
绩,龙行千里,初心不忘!
kaiyun·开云(中国)官方网站 教学处